校史校训
2018-03-05 13:35  

学校简介:

       哈尔滨师范大学坐落于素有“冰城夏都”美誉的历史文化名城哈尔滨,是一所具有悠久办学历史、以教师教育为特色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是黑龙江省教育、艺术、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重要人才培养基地和科学研究基地,是黑龙江省属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是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学校是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重点院校,是“十三五”时期国家重点支持建设的百所中西部高校之一。

    学校前身是1946年我党在东北解放区建立的松江省立行知师范学校,1951年成立哈尔滨师范专科学校,1956年扩建为哈尔滨师范学院,1980年更名为哈尔滨师范大学。2000年,呼兰师范专科学校、黑龙江农垦师范专科学校并入,2002年,黑龙江省物资学校(黑龙江省物资职工大学)并入,组建成新的哈尔滨师范大学。

  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弘扬以“行知精神”为代表的大学文化,践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从师准则,秉承“敦品励学,弘毅致远”的校训精神,坚持立德树人、提高质量、创新发展。学校先后荣获“黑龙江省文明单位标兵”、“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文明校园”等称号。

  学校有江南、江北两个校区,占地面积34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60余万平方米,固定资产近30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4亿余元。建有以文博馆为核心的四馆一体的展览中心。图书馆藏书360余万册,中外文电子图书总量320余万种,是全国重点古籍保护单位。

  学校设有25个学院(部),80个本科专业,建有一批省级重点一级学科(群)和省级领军人才梯队。学校具有完备的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予体系,有一级、二级博士学位授权学科24个,一级、二级硕士学位授权学科104个,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7个专业硕士学位培养类别。学校是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

  学校坚持教育教学工作中心地位,突出教师教育特色,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了新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和管理体制,入选教育部“卓越教师计划示范项目”。现有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等国家级重点人才培养支持计划,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0个,省级重点专业18个,国家级、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33门。获批国家级、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和教学改革成果奖百余项。

  近七十年来,学校先后为社会输送了40余万名各类优秀人才,涌现出一批世界和全国知名的优秀人物:“全国优秀教师”宋立志、“全国道德模范”张丽莉、“全国劳动模范”王惠生、“感动中国人物”秦艳友、“世界小姐总冠军”于文霞、“中国象棋世界冠军”王琳娜、“世界速滑锦标赛冠军”王北星、“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速滑冠军”付春艳,一大批校友成为黑龙江省乃至全国优秀骨干教师和社会精英,为国家和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保障,为学校赢得了广泛的社会赞誉。

  学校拥有一支高水平专业教师队伍。现有教职工2900余人,专任教师1800余人,其中教授330余人、副教授660余人,博士、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600余人。现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专家、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国家级教学名师、全国优秀教师等国家级优秀人才90余人,龙江学者、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省级优秀中青年专家、省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省文化名家暨“六个一批”理论人才、省级教学名师、省级优秀教师等省级优秀人才180余人。

  学校学术研究实力雄厚。现有光电带隙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包括重点实验室、工程研发中心、人文社科研究基地)22个。近五年来,学校共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近500项。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等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奖励220余项。我校教师在国内外高水平学术期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近万篇,其中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被SCI、SSCI、EI等国际检索系统收录2200余篇。出版高水平学术著作280余部。获得授权专利110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140余项。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黑龙江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训和研修基地、黑龙江省高校师资培训中心,以及黑龙江省文学学会等5个省级学会挂靠在我校。学校主办的《北方论丛》、《黑龙江高教研究》等14种学术期刊在学术界和出版界具有重要影响。

  学校充分利用地处东北亚中心的区位优势,坚持走国际化办学道路。先后与俄罗斯、美国、英国、法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波兰、韩国、巴西、埃及等2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70余所高校、科研机构建立了密切的教育科技合作与学术交流关系。学校与俄罗斯莫斯科国立苏里科夫美术学院联合成立了哈尔滨师范大学中俄美术学院(暂定名)。在海外创办了4所孔子学院,其中伦敦中医孔子学院连续五年被评为“全球先进孔子学院”,并成为全球首批示范孔子学院。学校被国家汉办评为“孔子学院先进中方合作机构”,是“中国政府奖学金生”、“孔子学院奖学金生”招生院校和中国汉语水平考试(HSK) 基地,是“黑龙江省汉语国际推广教师培训中心”机构所在地。学校是承担国家汉办海外巡演任务最多的高校之一。

  学校大力支持地方教育事业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成立了覆盖全省的“G-U-S教师教育联盟”,推进地方政府、高校和中小学校联合培养教师教育人才。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长期保持全国领先优势地位,支持建设的哈尔滨音乐学院、青冈实验中学和顺迈学校均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连续32年承办“哈夏”音乐会专场演出,建成黑龙江现代文化艺术产业园区和哈尔滨国际油画交易中心,积极推动文化强省建设。学校在高教强省“五个服务计划”、“三支一扶”、“村村大学生计划”和扶贫等工作中做出了重要贡献。建设高校高端智库,通过成果转化、政策咨询等形式,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黑龙江省“中蒙俄经济走廊——龙江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

  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哈尔滨师范大学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继续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足龙江经济社会发展,面向全国,深入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哈尔滨师范大学章程》为基本遵循,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扎实推进依法治校进程,不断推动学校各项事业健康发展,为建设以教师教育为特色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办学理念

  

       1.校训精神
校训:敦品励学 弘毅致远
释义:“敦”本为厚重意,引申为奋勉。敦品,等于说砥砺品德。励,也有奋勉、致力的意思。励学,即发奋学习。“敦品励学”,语出清学者梁章钜《归田琐记·谢古梅先生》:“先生敦品励学,实为儒宗。”梁章钜以“敦品励学”来评价可为儒者典范的人,说明它反映了学者致力于自身道德修养、发奋学习的高尚境界。
     “弘毅”指心胸宽阔而意志刚强。语出《论语·泰伯》:“曾子曰: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意思是说,一个士(古代指有理想有节操的知识分子)不能不心胸广阔而意志刚强,因为他肩负重任,而面临的路又很长。
  为什么这样说呢?士把推行仁义作为自己的大任,这任务不是很重吗?要推行仁义直到自己死亡,这路不是很远吗?所以“弘毅”字面上是“心胸广阔而意志刚强”,也自然使人想起了“弘毅之人,任重道远”。“致远”本指达到远方。语出《墨子·亲士》:“良马难乘,然可以任重致远。”后多比喻人才卓越,可任大事。汉人的书《文子·上仁》说:“非淡漠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三国诸葛亮引这两句教训自己的儿子,说成“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这条训词体现了师生追求道德、学问、胸怀广阔、意志刚强的品质和决心成为国家栋梁之才的理想。
     2.行知精神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现代教育史上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和爱国者。他竭尽全力,全身心奉献给人民教育事业。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他批判地吸收了古今中外各种教育思想的精华和总结自己长期的教育实践经验,创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以生活教育理论为主线的一整套教育学说。陶行知的一生是为我国的人民教育事业作出不朽贡献的光辉的一生,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无私奉献的一生,他的崇高师德和无私精神堪称“万世师表”。
  哈尔滨师范大学曾在1946年及其后的一段历史时期被称谓过“松江省立行知师范学校”,从那时起,哈尔滨师范大学便同陶行知先生这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的名字结下了深厚的渊源。在大半个世纪的峥嵘岁月中,“行知”二字也成为光辉的烙印,伴随哈尔滨师范大学成长至今。几代哈师大人,以陶行知先生为楷模,以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为指南,以陶行知先生的育人理想和精神境界作为自己教书育人的不懈追求,形成了体现陶行知先生思想真谛、而且具有哈师大办学特色的“行知精神”,并通过代代传承,使“行知精神”在这座北疆师范学府生生不息、茁壮成长,成为一种育人传统、一种文化传承、一种思想象征,作为哈师大人的精神支柱,永远屹立在哈师大的精神殿堂。
    大力弘扬行知文化中的真情精神,把学生培养成为爱国敬业的行知人。爱国主义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解决大学生唱响主旋律问题,关键在于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多年来,哈师大坚持弘扬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真情精神,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坚定的民族意识和理想信念,对民族、国家和人类命运有高度责任感和仁爱之心的行知人。
    大力弘扬行知文化中的真诚精神,把学生培养成为诚信质朴的行知人。基本道德规范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解决大学生道德修养问题,关键在于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来实现以文化人,化知为智,知行统一,以智创新。多年来,哈师大坚持弘扬陶行知先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的真诚精神,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较强的道德判断能力、诚实守信的行为标准、艰苦奋斗精神和积极合作意识的行知人。
大力弘扬行知文化中的真知精神,把学生培养成为务实创新的行知人。求真创新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进行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内容。解决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问题,关键要培养学生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勇于进取的创新精神。哈师大坚持弘扬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的真知精神,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自主学习、主动求知与自我建构知识的能力,能较好地回应时代发展要求的行知人。
    大力弘扬行知文化中的真为精神,把学生培养成为为人师表的行知人。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解决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问题,关键在于充分引导大学生到社会这个大课堂中锻炼和成长,在实践中了解国情、经受锻炼、增长才干。哈师大坚持弘扬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真为精神,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在正确理想信念指导下,知行统一、践行有果的行知人。
    “见贤而思齐,树贤而思效”。在新的历史时期,哈尔滨师范大学正历经全面建设强校和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新征程。建设一所强校,不但需要高水平的教学科研、高标准的人才培养和高质量的校园建设,同样需要价值永恒和内涵丰富的精神文化来为我们的大学塑魂。今天,在全校广大师生的心中,已经永远树立起“行知精神”的不朽丰碑,把“行知精神”作为重要的思想来源之一,提炼和培育具有丰富内涵的哈师大大学文化精神,不断提升学校的文化软实力。哈师大将通过树陶、立陶,来继续学陶、师陶,继续把“行知精神”的真谛同现代教育理念相结合,来丰富和发展学校的办学实践。哈师大人将继续学习他“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的崇高理想;学习他“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献身教育的精神;学习他“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育人目标和治学做人标准;学习他“以教人者教己”的言传身教思想;学习他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爱满天下”的师道风范。我们坚信,“行知”这个意蕴丰富而伟大崇高的名字,将一直在哈师大的土地上巍然耸立、永放光芒!指引一代代哈师大师生为民族的教育事业鞠躬尽瘁、奋斗终身!
 

(学校办公室供稿)

关闭窗口